中共汉中市汉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搜索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廉政先锋>>正文


当代县委书记的榜样——追记贵州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
日期:2016-10-19 来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

2016年4月12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县委书记姜仕坤倒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在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胜时刻,这名大山里土生土长的苗族汉子在一块异常贫瘠的土地上破局开路、耕耘坚守,用自己46年的短暂生命兑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他的忠诚与担当无愧于这个时代,他燃尽生命升起的熊熊火焰点亮了32万晴隆人民脱贫攻坚的道路。

实干破局

站在山顶驻足远望,四周茫茫大山向着远方奔涌而去,留给晴隆的是一面面陡坡、一道道深谷、一片片破碎的岩体。这里几乎没有可供耕作的连片平地,世世代代的晴隆人只能在陡坡上,深谷中,岩体间,在一切找得到泥土的沟沟缝缝中撒下一把种子,种上几棵苞谷。

晴隆,说这里是全中国最贫穷的地方并不为过。

2010年年初,刚刚40岁的姜仕坤调任晴隆县县长。虽然长期都在黔西南的贫困地区工作,但眼前严峻的现实还是让这位年轻的干部感到“这个官不好当”。

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山高、水低、谷深、土瘠,石漠化情况严重,全县181个行政村有122个是扶贫开发重点村,贫困发生率超过50%,意味着几乎每两个晴隆人就有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上任后第一次走进宿舍,姜仕坤看见客厅里有一只硕大的塑料水桶。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那是给他日常储水用的。

县城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水源地西泌河则在深深的谷底,提水落差高达900米,城区供水始终是老大难问题,自来水水费不仅昂贵,而且间歇性停水是常态。

看着屋里的大水桶,姜仕坤喃喃自语:“县长的宿舍尚且如此,老百姓的家会是怎样?”

马不停蹄下乡调研,见识过贫困的姜仕坤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一家四口的贫困户,挤在一座住了三十多年的吊脚楼里,四面透风,家里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坡地上种的苞谷,一年的收成还不够喂猪。

他的眼圈当时就红了,深深叹了口气,把兜里的两百块钱都留了下来。“买口锅回来,先把年过了……”

这就是姜仕坤初到晴隆面对的现实——

在县城,老百姓的顺口溜说着“好个晴隆县,白天停水、晚上停电。”

在农村,老百姓的民谣唱着“山谷石头箐,水远石头硬;要想吃大米,除非生大病。”

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思想观念落后……贫困在这里就是一道总也未能破解的难题。

再难的事也要有人去干。

“晚干不如早干,要干就要干好”——寡言少语的姜仕坤上任后没说一句豪言壮语,只是默默给自己定下这样一条座右铭。

打破现状要行动,夯实基础要效率。

面对的问题千头万绪,姜仕坤决定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水、电、路”破局。

推动西泌河水库水电建设,用发电收入补贴城市用水,水费降了,自来水供应正常了;

大力推动城市电网改造,在没有变电站的晴隆县建了一座110千伏的变电站和220千伏的变电站,解决城区环网供电,一举改变以前一处停电全城熄灯的状况;

对通乡公路进行硬化、修建安全防护栏,新修和改造数百公里通村公路、通组路和连户路,许多以前只能靠步行进入的边远山村终于通了车……

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背后,是一个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身影。

到省里争取项目,到州里落实资金,施工现场一点点的勘验图纸,重点搬迁户家里苦口婆心地做工作……

“解决自己的贫困问题不能等靠要,只能闯干拼!”认准了这条,姜仕坤以短跑的速度开始了自己在晴隆与贫困作战的长跑。

在县委、县政府工作人员的记忆中,早上开会,姜仕坤经常是啃着一个馒头行色匆匆走进会场。晴隆最远的乡镇距离县城有100多公里山路,开车一个来回需要八个钟头。一天走两个乡镇,就要忙到后半夜才能回宿舍,早上想要多睡会儿就会连吃顿正经早饭的时间都没有。

从2010年当县长到2014年做书记,姜仕坤的职位发生了变化,但没变的是他永远都停不下的脚步。

一次下乡回来,疲惫的姜仕坤抬起自己的一条腿架在凳子上休息,周围的同事们看到这一幕全都笑出了声。原来他脚上皮鞋的鞋底已经烂了个大洞,脚底板露出一大块,而他自己却浑然不知。

一个磨穿鞋底的县委书记,没人知道他总共下了多少次乡,爬了多少座山,只有他的司机朱黎家对照着里程表算过一笔账:六年时间,行驶里程60万公里,平均每天要在车上行进200公里,至于爬坡过坎、田间地头走过的路更是无法计算。

“没见过这么拼命的干部。”朱黎家说。

钻研寻路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除了苦干努力更要精准发力。拔掉晴隆的穷根,靠撒胡椒面式的投入不行,必须要找到一条能够引领全县发展的门路。这条路究竟在哪?

晴隆草地中心主任张大权,是姜仕坤上任后第一个登门拜访的部门负责人。

二十多年前,还是晴隆县畜牧局一名普通技术员的张大权贷款养羊,几年时间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养羊大户。从那之后,晴隆开始探索养羊扶贫的路子。在张大权的带动下,晴隆羊养殖经过二十年发展,在育种、繁殖、经营上成效显著,富了一批养羊大户,也逐渐形成了在全国都小有名气的山地畜牧业“晴隆模式”。

“晴隆多山少地,发展山地畜牧业得天独厚,‘晴隆模式’能不能全面铺开,成为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与张大权第一次彻夜长谈,姜仕坤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尽管已经初具规模,但要想把一个特色产业发展成为带动全县脱贫的支柱产业却并不容易。传统的“晴隆模式”推广养羊,采取的办法是由扶贫资金补贴,县草地中心提供种羊和草料借给农户养,产出的羊羔归农户所有。这种方式虽解决了启动资金的问题,但是回报周期长、养殖风险高、产权不明晰,很多农户觉得是在为“公家”养羊,积极性普遍不高。

路就在眼前,可这条路并不好走。

“想让百姓养羊,自己先得懂羊。”

无论再忙,姜仕坤一个月都会跟张大权见上几面,电话三天打一个,有时候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几乎所有的话题都是如何养羊,如何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养羊。

在张大权的眼里,姜仕坤对养羊的钻研近乎“痴迷”。书柜里,书桌上,床头、茶几,自己的车里,只要他平常伸手能够着的地方多半都会放着一本养羊的专业书。每次下乡都要问问乡镇养羊的情况,进村入户总是先钻进农民的羊圈里……

几年下来,姜仕坤对养羊的熟悉程度已经堪称半个畜牧业专家。

姜仕坤经常告诉身边的干部,事关晴隆发展的每一项决定都要自己先弄懂吃透,绝不能心血来潮,绝不能拍脑袋想当然。“晴隆这种底子薄、基础差的地方经不起折腾,领导干部要认真再认真、钻研再钻研。”

大田乡董箐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安珍永远都忘不了第一次见到姜仕坤的情景。

那天,正准备给羊喂料的李安珍发现一个陌生人在羊圈边上转悠,衬衫上透着汗渍,裤脚挽过小腿,一双旧皮鞋上满是泥泞。

没等李安珍发问,这位陌生人先开了口:“你家的羊得了皮肤病,得赶紧治。”说着就转身弯腰,揪起路边的几株野草递给李安珍。“这种草叫马鞭梢,多采点碾碎了榨出汁抹在发病的地方就能好。”

李安珍当时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个一口土话、会给羊开药方的中年人竟然是晴隆县里“最大的官”。

上山下乡做调研,走村串户问需求,姜仕坤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晴隆山地养殖业的根基只有放在普通农户身上,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脱贫致富的效应。”

“大姐,咱们这个地方没耕地但有坡地草场,光靠种苞谷永远也脱不了贫,你是党员,又是养羊户,要当个表率,做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帮他们算好经济账,让乡亲们把羊养起来。”姜仕坤的嘱咐李安珍现在都还记着。

为调动普通农户养羊的积极性,姜仕坤对传统的“晴隆模式”进行升级,打破以前借羊给农户养的模式,通过为农户提供低息小额贷款,让农民自己购买种羊养殖,再由县草地中心提供技术指导。

这一改彻底解决了羊的产权问题,极大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以前借羊养,种羊病了、死了没人爱惜;现在羊都是自己的,一些家里不通车的农户怕买来的羊羔走山路坏了蹄子,竟然像背娃娃一样把羊羔背回了自家的羊圈。

稳价格、建基地、育良种、兴产业……

在姜仕坤的不懈努力下,短短六年时间,晴隆的山地畜牧业飞速发展,靠养羊脱贫的农户不断增加;许多以前种苞谷吃不饱饭的农民改种牧草,一年的收入翻了两番;而随着草场面积的扩大,晴隆石漠化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到2015年底,“晴隆羊”已经成为贵州的知名品牌。晴隆羊的存栏总量已经发展到52.8万只,种肉羊基地由过去的20个发展到88个,种草养羊覆盖全县14个乡镇2万户农家,养羊户创收总额超过4亿元。

除了孜孜不倦钻研养羊,推动山地畜牧业大发展,姜仕坤还看准了晴隆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全力以赴发展山地旅游,打造晴隆名片“二十四道拐”风景区。在紧抓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同时,姜仕坤还下大力气,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力争彻底解决特困地区的脱贫问题……

黔西南大山里的农民,会想尽办法在遍地石头的山坡上寻找哪怕碗口大的土地播下种子。姜仕坤也一样,他殚精竭虑地付出,就是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为晴隆脱贫播撒下希望。

整整六年,晴隆县逐渐形成了以山地畜牧业、山地旅游业两大产业强力拉动,以易地扶贫搬迁托底保障的发展格局,脱贫攻坚形势发生根本性扭转。穷了几辈子的晴隆县在石头缝里走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大道。

赤诚为民

在晴隆县委办常务副主任贺伯果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那是2015年夏天,姜仕坤下乡时拍摄的。照片里的他头发白了,脸上刀削般的有了几道皱纹,明显消瘦的身体微微驼背,只有目光依旧透着坚毅。

“他太累了……”

作为姜仕坤身边的工作人员,贺伯果最清楚这位县委书记在晴隆的六年是怎样度过的。

五加二、白加黑,不分昼夜的加班、开会,不论晴雨的下乡、调研。

扶贫联系点上的特困户,他每家都要走到;搞大型主题活动推介山地旅游,他每个细节都要逐一过问;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整治,他每个环节都要仔细斟酌;乡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他每个项目都要参与讨论……

掰开田里的苞谷皮,姜仕坤一眼就能看出老百姓是不是种了良种;省里、州里的领导到晴隆实地考察,姜仕坤脱口就能说出每个乡镇的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主要企业的资产负债、利润水平,每个职能局办的工作重点,各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

晴隆发展的大情小事,没有他不操的心,没有他看不到的死角。

六年不停歇的奋斗,姜仕坤带领晴隆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

2012年初至2015年底,晴隆县的贫困人口从16.19万人减少到7.91万人,贫困乡(镇)从12个减少到4个,贫困村从56个减少到52个,贫困发生率从52.2%降至25.1%。

然而在姜仕坤的笔记本上,牢牢记住的却是另外一组数字——

长流乡,还有贫困村6个,贫困人口9020人,贫困发生率32.8%。

中营镇,还有贫困村8个,贫困人口11752人,贫困发生率48%。

大田乡,还有贫困村6个,贫困人口6865人,贫困发生率41.8%。

三宝乡,还有贫困村3个,贫困人口2900人,贫困发生率51.7%。

……

“只要还有一个晴隆人没有脱贫,我这个县委书记就不能休息。”这就是姜仕坤许下的诺言,“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众志成城推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2016年,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还剩最后五年,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2月26日,在晴隆县召开的脱贫攻坚千名干部包保帮扶誓师大会上,姜仕坤带领全县各级干部近千人高举右拳,庄严宣誓:

“脱贫攻坚,我是党员,向我看齐!”

震耳欲聋的宣誓声中,很少有人知道,常年高负荷的工作量已让此时此刻的姜仕坤走到了生命的极限。

2016年3月7日,在兴仁县出差的姜仕坤突然休克,县医院初步检查后怀疑是心脏病,要求姜仕坤尽快去大医院确诊。

缓过劲来的姜仕坤微笑着对身边的同事们说,“现在不碍事,等忙过这阵再去。”

4月5日,正在兴义开会的姜仕坤再次感到身体不适。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下,他来到医院检查,可还没等医生把最后的检查结果交给他,匆匆挂了一瓶营养液的姜仕坤就急着赶回晴隆连夜召开班子会议,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现在不碍事,等忙完这阵再去。”在回晴隆的路上,姜仕坤对电话里着急的妻子说……

4月6日上午,到兴义参加全州乡村发展倍增计划与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会。中午赶回晴隆,主持会议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4月7日,白天随全省项目观摩团观摩兴义、安龙、兴仁扶贫项目,当天连夜赶回晴隆检查观摩点的筹备工作。

4月8日上午,在观摩点汇报工作;下午,随团观摩贞丰项目;晚上9点多,召集晴隆县有关负责人赶到贞丰开会,研究部署脱贫攻坚相关事宜。

4月9日,随团观摩贞丰项目后赶赴贵阳参加总结大会。当晚,在贵阳听取关于晴隆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策划,之后连夜赶回兴义。

4月10日上午,在兴义参加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动员大会。当天下午,出差到广州。

——这是姜仕坤最后一周的工作日程。

在这五天时间里,他数次出现身体透支的情况,几次都是靠速效救心丸顶过了最难受的时候。每次身边的人劝他赶紧去医院,姜仕坤的回答总是那句话:“等忙完这阵再去。”

4月11日,姜仕坤在广州出差的途中病发被送入医院。当天下午,妻子王作艳赶往广州陪护。4月12日6时,还没有做完全部检查的姜仕坤在睡梦中永远闭上了眼睛。

他,太累太累了……

生命之光

与姜仕坤相濡以沫的妻子王作艳,直到今天仍对姜仕坤的离去无法释怀。

结婚22年,两地奔波的生活有13年,她没有埋怨过;22年来,姜仕坤没有带她单独旅行过一次,她没有埋怨过;女儿中考、高考时,姜仕坤都不在身边,她没有埋怨过;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放弃掉自己喜爱的工作,她还是没有埋怨过。

可这一次她总也想不通,“为什么你要走得那么急,连句话都没有留下……”

对20岁的女儿田姗灵来说,父亲工作了六年的晴隆是个熟悉但又陌生的地方。六年里,她只去过那两次,并不清楚父亲究竟每天在忙些什么,只是在下乡的路上,父亲会像个孩子一样骄傲地告诉她:“女儿,这条路就是爸爸修的……”

“上大学前,一个月才能见到一次爸爸,但现在我觉得他每天都在陪我,好像他会随时推开那扇门,轻轻地走到我的身边……”

姜仕坤年迈的父母仍在老家册亨县务农,三个兄弟一个是管道工、一个是司机、一个是普通民警。当干部二十几年,他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谋过一丁点福利。

作为一名丈夫、父亲,他亏欠妻子、女儿太多的陪伴;作为一名儿子、兄弟,他亏欠家人太多的关心。姜仕坤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脱贫攻坚的事业,作为一名县委书记,他俯仰无愧。

……

4月15日清晨,92岁高龄的晴隆县原县委副书记赵善平早早地穿戴整齐。这位当年随二野解放贵州的老革命腿脚不好已经两年没有出过家门了。今天,他拄起双拐,坐上孙子的车,赶往一百公里外的兴义市只为参加姜仕坤的遗体告别。

“这么好的同志走了,一定要送一送。”老人说。

按照姜仕坤家人的意愿,他的遗体告别没有仪式,没有通知晴隆县那些曾与他共事过的同事、朋友、乡亲。但在殡仪馆的门口还是自发聚集了一千多名干部群众。

在这些人中,有靠养羊富起来的农民,有他自掏腰包帮扶过的贫困户,有跟随他一起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战友同事……还有很多,是他可能已经忘记,但却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普通百姓。

人民的泪水与怀念,是对一名共产党人最好的祭奠。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姜仕坤宿舍的沙发上放着这么一本打开的书。熟悉他的人都说,这是他生前最爱看的一本书。他折过的书页上有这样一句话——

“可以遗憾,但不要后悔。我们留在这里,从来不是身不由己。而是选择在这里经历生活。”

没有谁的生活是无法选择的,面对极度的贫困和恶劣的环境,你可以按部就班,可以浑浑噩噩,甚至可以逃避离开,但姜仕坤却偏偏为自己的生活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打开方式”。

他的选择换来的是晴隆32万百姓更有质量和尊严的生活;他的选择是一个共产党人、县委书记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走一条路,点一盏灯。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姜仕坤燃尽了自己生命的全部。

女儿田姗灵从这本书中找到另外一句话,她觉得这才是父亲一生的写照——“那些星星点点的微芒,终会成为燃烧生命的熊熊之光。”


上一条:余新元:矢志不渝跟党走
下一条:万家坪来了个新主人——岚皋县万家坪村第一书记刘九龙扶贫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