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不仅治政业绩显赫,而且人格高尚,既属当世的楷模,亦为后世所推崇。《晏子春秋》这本书,记录了晏婴的思想言行,从中可知他对齐国的作用与贡献。
《史记》记载的晏子御夫的故事,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每次晏子出行,他的御夫“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回来后,妻子把御夫叫过去,对他说:“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原来妻子责备御夫,说晏子身为齐国宰相,而且在诸侯间很有名气,可是他神态平和沉稳,总有处于人下的谦虚。你虽然身高体壮,不过一个赶马的,却常常是自满自足的样子,这样下去有什么出息?如果你不改,我就离家而去。御夫觉得妻子讲得有道理,此后就注意自我约束。晏子奇怪他的改变,御夫以实相告。晏子觉得此人可造,后来就推荐他为大夫。这个故事说明了御夫妻子的不凡见识,但也反映了晏子为人的谦和与低调。
由于晏子功绩累累,因此齐景公要封赏他食邑六十,晏子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并且说了这样一段话:“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慢,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这番拒绝封赏的话语,充分表达晏子对于利益获取的观念。一是要有度。在晏子看来,如同布帛的长短、多少,需要用尺寸量幅度,只知取帛,却不知其幅度,这是愚蠢的;同样,富贵也像布帛一样是有幅度的,而非无边无际的。所以人生取利求富贵,应当有度,布帛用尺寸量幅度,取利当以道德来节制,定限度。换言之,就是面对种种利益,自己该不该获取,应该获取多少,需要用道德、用伦理来衡量、取舍,通过道德取舍的利益,才是合适的利益。这就是“正德以幅之,谓之幅利”。二是要自律。晏子认为求福、取利要有度,即使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利益,也不是多多益善,而要用道德来取舍,不贪多,有节制,符合道德,则为福也;反之,贪得无厌,只顾自己,不管他人,久而久之必然带来祸害。这是获得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原则。
晏子提出的以德度福的认识,不仅体现了他的谦逊,而且体现了他的睿智。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欲望,但是,如何才算有福,并非人人都清楚。《礼记·祭统》中有这样的观点:“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所谓“无所不顺”,就是说在精神上、物质上没有一点不顺心的事。古人把“福”、“富”都做“备”字讲,古代读音也相同。就是说,只有在各个方面都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即物质生活十分富裕、精神生活十分丰富,才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有福气的。显然,从个人来讲,以道德来节制、取舍利益,是得福的明智之举。“福”字的反义词是“祸”,自律才有福,纵欲必是祸。因此,刘向说:“祸生于欲,得福于自禁。”(《说苑·谈丛》)
《史记》说晏子“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三世显名于诸侯。”司马迁非常景仰晏子的道德人格,曾表示,如果晏子在世,自己就是给他当仆隶,为他牵马执鞭,也心甘情愿,足见晏子的人格魅力。